中国佛教洞窟,最早在三世纪左右开始凿建,盛行于五至八世纪,从16世纪开始逐渐停止探索。现存的佛教洞窟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西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分散在中国北方。数千名熟练的工匠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道德、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外来艺术,在这些洞窟和岩窟中进行绘画和雕塑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封建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点,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东方和西方宗教、文化和知识交汇的交叉点。莫高窟(又称西千佛洞)建造在鸣沙山东麓的悬崖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宝库。莫高窟因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而享誉全球,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莫高窟的建造始于公元366年的十六国时期(304-439),历经后代几乎15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佛教的圣地。莫高窟南北延伸超过1600米,仍然保存有735个洞窟,其中有4.5平方米的壁画、2415尊彩塑和5万多件历史文物。从这些文物中诞生了一门新的研究——敦煌学。由于其在古代文化中的辉煌地位,莫高窟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的735个窟室可分为南区(有487个窟室)和北区(有248个窟室)。南区主要用于僧侣的佛教活动,而北区则主要用于僧侣修行和居住,并作为僧侣死后的墓地。据统计,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内保存有现存的壁画和雕塑。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长、最丰富的佛教艺术画廊,莫高窟的壁画如果排列成一条线,可以延伸超过30公里。壁画的主题各种各样,有佛陀、飞天、仙女,还有关于佛经故事的精美小图。在莫高窟的2000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高达33米的坐佛,还有一尊不到20厘米高的小佛。此外,在莫高窟的一个封闭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古代佛经、文稿、卷轴画等。
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畔,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被普遍列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493年左右,当时北魏孝文帝(368-534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至洛阳。作为古代洛阳八景之首,龙门山被公认为中国风水的优越之地,因此成为了石窟的所在地。经过北魏后期超过400年的长时间不间断的工程,一座壮观的石窟群从伊河的山崖上一公里长的区域内崛起。
洛阳龙门石窟的所有洞窟中,北魏和唐代的完成度最高,分别占到30%和60%左右。受当时的美学标准影响,两个朝代在雕刻佛像方面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北魏时期的佛像看起来活泼、美丽、温柔而纤细,而唐代的佛像则更加丰满。
此外,洛阳龙门石窟还是中国书法珍品的宝库。石窟中的题刻不仅记录了佛像的雕刻原因,本身也是重要的中国书法作品。如今,魏碑体的汉字仍被广泛用于标语和装饰中。
作为佛教文化的艺术表达,洛阳龙门石窟还保留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建筑、书法、音乐、医学、服饰等方面的材料。因此,它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大型综合博物馆。
时至今日,洛阳龙门石窟仍有2000多个洞窟,2860多处题记,70多座佛塔和超过10万尊佛像(高度从17.14米到2厘米不等)存在其中。这些文物使洛阳龙门石窟在数量上成为中国所有著名古代石窟中的佼佼者。2000年11月30日,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它始建于公元384年,历经数百年的漫长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云冈石窟内有53个洞窟,以佛教洞窟为主,拥有丰富多样的佛像、浮雕和壁画,展现了当时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在这些精美的石刻中,最有名的是大佛殿,内有世界上最高的悬挂佛像。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欣赏和研究。它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示着古代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和智慧。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石雕佛像,被雕刻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江汇流处的悬崖上。这座巨大的坐佛是由僧人海通提议修建,旨在减弱水流,减少水灾。它始建于公元713年,直到803年才完工,耗费了空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1996年12月16日,这座壮丽的佛像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称号,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